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本土零售连锁巨头——人人乐(002336.SZ), 最终未能摆脱退市的命运。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告,人人乐股票于今年6月13日进入退市整理期,并于 7月4日正式摘牌,结束了其15年的A股征程。
连年亏损触发退市条件
而人人乐退市的直接导火索,是触及财务与交易类双重红线。
今年5 月 7 日晚,*ST 人乐(人人乐,002336.SZ)宣布,公司于2025年5月6日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下发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深圳证券交易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公告中显示,人人乐 2024 年经审计的净资产为 - 4.04 亿元,财务报告被出具 “无法表示意见” 的审计结果,无情地触发了退市条款 。而此前的3月19日晚间,*ST人乐就已经发布公告称,董事长侯延奎因健康原因辞去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等全部职务。
展开剩余73%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至2024年,*ST人乐连续四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均为负值,早在2023年财务报告人人乐就被出具了带与持续性经营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段落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因此被深交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和其他风险警示。
从高光到黯淡:人人乐的起伏之路
顶着“民营超市第一股”的人人乐,曾经风光无限。
人人乐于2010年1月成功登陆深交所,发行价26.98元,上市首日股价一度突破35元,市值超130亿。彼时,人人乐被寄予厚望,是挑战外资超市、深耕区域市场的本土代表。
上市后,人人乐加速全国扩张。然而,随着电商的迅猛崛起,以及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挤压,实体零售行业竞争格局剧变,毛利率承压,经营成本高企。
自2012年起,人人乐业绩开始出现大幅波动,亏损年份远多于盈利年份。尽管公司多次尝试转型,包括发展高端超市、拓展线上业务、尝试新业态(如Lelife乐生活、Le super等),并经历控股权变更(2019年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入主成为控股股东),但成效均不显著,未能从根本上扭转颓势。
近年来,人人乐一直挣扎在保壳边缘。2022年因净资产为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2023年虽通过非经常性损益短暂“摘星”,但扣非后亏损巨大,且2023年财报再次触及多项退市指标,加之股价持续低迷跌破1元“生死线”,直至近日最终失去了在资本市场的席位。
人人乐退市警钟,传统零售的转型之路
人人乐的转型之困,也揭示着传统商超的挑战。
其一,新零售的冲击与实体运营成本的激增,是共同的难点。商超行业毛利率普遍不足20%,房地产租金的上升,网购电商的兴起,以及盒马鲜生、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美团买菜等生鲜电商的崛起,传统的商超也遭遇着更强的冲击。
传统的诸如人人乐、家乐福等,此前仍在过度依赖“通道费”模式,即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陈列费等,导致后期竞争自身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变弱。
而另一个转型困境,在于运营管理,还是“人”的问题。自2019 年国资入主起,人人乐在短短 6 年内三换董事长。每一次的换帅,都伴随着战略方向的大幅调整。比如,何浩掌舵的时代,人人乐曾大胆试水 7 种新业态。而到了侯延奎,为了快速保壳,人人乐则采取大规模关店的策略,试图削减成本,但这一举措却加剧了核心业务的萎缩。
由于缺乏系统性规划和持续投入,“大象转身”未能实现。在盒马、山姆会员店等新零售品牌通过“仓储会员制”“餐饮+零售”等创新业态抢占中高端市场,人人乐曾尝试推出高端超市Le super。虽然跟上了改革脚步,但内部管理、人员管控、与供应商的深度整合,都未能落实到位。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王洪涛指出:“人人乐的退市是传统零售粗放扩张时代的终结,但行业并未走到绝境,不少企业已通过以下路径找到生机。”比如,永辉通过跟胖东来合作,借数字化升级供应链。再比如,大润发与阿里合作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2022年线上订单占比超35%。又比如,Costco和山姆会员超市以会员制绑定高黏性用户,单店坪效是传统商超的3倍以上。
人人乐的退市敲响了传统商超转型的警钟。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唯有打破路径依赖、重塑价值链条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寒冬。零售业的未来不属于“大而全”,而属于“快而准”“专而精”。
往期报道: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陈盈珊
发布于:广东省倍享策略-倍享策略官网-专业配资论坛资讯-在线配资开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