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已就业毕业生超70%服务西部(主题)
陕西高校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副题)
西安日报记者 任娜
7月10日,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会上,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了陕西高等教育强省建设、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情况。据介绍,2024年陕西高校在研国家级科技项目1.1万项。在最新一届国家科技奖评选中,陕西省高校15项通用项目获奖,居全国第2,创历史新高。
直接支撑重点产业发展专业布点达1602个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超常规、有组织培养未来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布局建设13个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级未来技术学院,高质量建设3个卓越工程师学院和11个未来技术学院。全国首个技术经理人学院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全国首所聚焦“碳中和”领域人才培养的研究型学院由西北大学在榆林市设立,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一批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我省数所高校相继成立华为学院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育人平台,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实施优质本科扩容工程,设立陕西警察学院、西安戏剧学院、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实现公安类本科学校和公办职业本科学校的双突破。
进一步完善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充。不断完善 “就业—专业设置—招生”联动机制,以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依据,在专业结构优化和招生计划调整两个方面,分别实行“末位淘汰”和“红黄牌”制度,超前布局急需学科专业,调减过剩学科专业,直接支撑重点产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量达到1602个,较三年前增长19%。
充分发挥院士等领军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等方面的作用,近3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9所高校的39位院士主讲本科课程40余门,累计授课近2400学时。
去年陕西高校在研国家级科技项目1.1万项
加强有组织的科技创新,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一批高校科研人员在嫦娥奔月、蛟龙潜海、港珠澳大桥、中亚考古等国家战略和“国之重器”中,贡献了陕西智慧、陕西力量。2024年,陕西高校在研国家级科技项目1.1万项。在最新一届国家科技奖评选中,我省高校15项通用项目获奖,居全国第2,创历史新高。
持续深化“三项改革”,放大秦创原效能,整合高能级科研平台团队661个,组建“传感器与物联网”“石油化工”等一批重点产业链和学科链协同创新联盟,2024年高校承担企事业单位科研委托经费超80亿元,其中理工农医类科研委托经费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4,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创办科技企业2310家,铂力特、巨子生物、华秦科技、诺瓦星云等一批高校孵化企业成功上市。发挥西部科技创新港优势,由西安交通大学牵头联合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省内外龙头领军企业共同建设“创新港学院”,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示范区。经前期筹备,全省32所高校853名教师申请参与联合研发,1217位研究生申请联合培养,247项成果申请入驻转化。
聚力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全省高校已就业毕业生中,超70%在西部就业,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在海外建设“鲁班工坊”3个、秦岭工坊14个
聚焦中亚地区开展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深入落实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教育成果,4次组织高校赴中亚国家进行教育交流合作,先后举办教育展7场,达成合作59项,我省高校2项成果纳入中哈两国元首会谈成果清单。
开展“一带一路”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建好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等平台,每年举办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会议和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在中亚国家设立分校或独立学院;今年2月,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校长办公室转设至西安交通大学,我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北政法大学4所院校获批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合作院校;在海外建设“鲁班工坊”3个、秦岭工坊14个;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50个。
推动职教出海,13所高职院校的66个专业教学标准、271个课程标准被国(境)外22个国家采用,职教合作成果丰硕。同时,擦亮“留学中国·学在陕西”品牌,陕西已成为中亚国家首选来华留学目的地之一。
倍享策略-倍享策略官网-专业配资论坛资讯-在线配资开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